您好!欢迎来到大坝安全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与培训 - 水文化 - 详情
发布时间: 2021-07-06来源:水利家园作者:访问次数: 1260

“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大运河为北京带来什么?

 

相信您一定听说过一句老话

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

为什么会这么说?

大运河为北京到底带来什么?

今天小水带你了解一下~

 

公元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试图与中国进行贸易。他们一行从海上登陆天津,沿着北运河北上,于820日抵达通州。使团人员亨利·埃利斯在《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中写道:
“1
点半钟,我看到了巍峨的通州塔。我们早就知道它了,因为在纤夫们的歌里,它可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主题。他们的劳作将在这里终结,而我们的辛苦也可能在这里终结。

亨利·埃利斯没想到的是,因觐见礼仪问题,嘉庆皇帝没有接见他们,但准许他们沿大运河南下,旅行至广州。

亨利·埃利斯看到的通州塔,就是如今通州三庙一塔景区的燃灯塔。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年代,塔身为13层的燃灯塔自然就成为地标性建筑。古人沿运河北上,看到高塔,就知道要到通州了。

1625560883494536.jpg


明清两代,大运河对北京城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于人们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作为沟通中国南北的交通主干,大运河向京城输送着所需的物料,也孕育了沿线的众多名城古镇。

1625560916271882.jpg

清末东便门外大通桥码头(资料照片)

现在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古人没有现在的条件,却也想尽办法修建基础设施,比如秦始皇时在北京地区就修建过国道”——蓟襄驰道。既然有陆路可用,为何自隋以来,历代都坚持修建大运河呢?归根结底,还在于运输成本。

先来看明代宝坻县令袁黄关于京杭运河的一条记载。袁黄曾经写了一本书《皇都水利》,其中写道:

按三吴民运白粮自苏松至张家湾凡三千七百余里,自湾抵京仅六十里,而水运之舟价与陆运之车价略相当,是六十里之费抵三千七百里之费也。

文中白粮是漕粮的一种,专门用于供应朝廷文武百官和贵族。明嘉靖七年(1528)以前,漕粮从南方运至通州张家湾,然后转陆运至北京城。按照书中记载,漕粮自苏州一带运至张家湾的水路里程是3700余里,而从张家湾陆运进北京城才60里,但陆运运价却和水路运价略相当。由此可知,水运运价才相当于陆运运价的六十分之一,甚至还要更低。仅仅从运输成本这一点,水运完全碾压陆运。即便在今天,虽然水运退居次要地位,但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北京城是漂来的这句话主要是从物资上来说的,其实,北京在古代离不开运河的原因,还有地理原因,这一点是很少人知道的。

早在秦代,为北防匈奴,北京地区驻扎大量军队,当时从山东半岛海运漕粮至今天津一带,然后经北河运到北京地区;东汉光武帝刘秀派遣大将王霸为上谷太守,镇守边疆。

隋唐时期,幽州的地位有了较大的跃升,成为边疆重镇。这一历史转变恰恰得益于隋唐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征高丽,开凿永济渠,利用永济渠向辽东运兵和粮草,以幽州为基地,向辽东进军,由此奠定了幽州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永济渠将幽州与中原地区连接起来,使得幽州城市地位大大提升。

辽金时期,北京从隋唐时期的军镇城市向都城转变。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建中都,利用潞水和华北平原水系实行漕运,从中原地区运粮至中都。早在迁都之前,完颜亮便升燕京东部潞水之畔的潞县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其含义再明显不过了,通州专门负责漕运,服务于中都城。 

1625560957812773.jpg

1900年的通州段运河

元明清三朝,北京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运河的支撑作用更加重要。

公元1351年,江淮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漕运断绝,大都城顿时陷入困境,1358年,红巾军北伐,东路军毛贵率军进攻至大都城附近。为保卫京师,大都附近屯集了大量的军队,由于粮饷不足,就出现了诸多惨剧。

金元明清时期,北京作为封建王朝都城,城内外有大量的驻军,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故每年都要向京城都输送军粮。如明代规定,每年向北京运送漕粮400万石,用于供应军队,另还有20多万石白粮,主要供应文武百官、皇族等宫廷人口。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了满足粮食需要,明政府开始实行南粮北运的漕运制度。明代漕粮并非全部来自江南地区,缴纳漕粮的省份有南直隶(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广、山东、河南。

清代漕粮总额仍依明朝旧制,以岁收400万石为限。运送北京京仓的漕粮为正兑米,原额330万石。运送北京通州仓的为改兑米,原额70万石。清代漕运仍然实行军队编制,负责漕运的军队是绿营军。漕船抵达通州后,分为两处交卸,东南粟米,舳舻转输几百万石,运京仓者由石坝,留通仓者由土坝

元明清时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来往及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大运河也是主要交通方式。据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记载,明初与朝鲜、日本、琉球、占城、暹罗、真腊、满剌加、爪哇、苏禄、古里、撒马尔干、拂菻等地通使往来。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使臣来华,需要走大运河至通州,然后从通州进入北京。作为京师门户,通州成为北京对外交往的前沿,也成为各种异域文化汇聚之地。

通州是北京城的门户,运河之壮丽、漕运之兴盛,城池之雄伟,商业之繁华,户口之殷繁,无不给朝鲜使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朝鲜使臣来到通州,看到了大运河,无不被大运河壮观的景象所震撼。

1625560983625126.jpg




万历年间,朝鲜使臣看到运河边帆樯林立的景象,不仅赞叹:舳舻接尾,樯竿锥立如荠,不可以数计,真天下之都会也。乾隆年间朝鲜使臣朴趾源跟随使团来为乾隆皇帝贺寿,经过通州,有感于大运河万舟骈集的景象,写下舟楫之盛,可敌长城之雄不见潞河之舟楫,则不知帝都之壮也。朴趾源关于通州运河的描述,使得我们今天可以遥想当年通州那辉煌的漕运盛景。

大运河既为北京提供着古老的文化符号又再次以合适的路径与现代城市重新连接如今,这条古老的运河走上了复兴之路
相信昔日盛景定能重现!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您好!由于目前平台处于调试阶段,有些功能或内容若有不完备的地方,敬请谅解,并诚邀您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意见与建议可在网站最下面用户体验的意见与建议中进行反馈,也可拨打热线电话:010-63707961。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返回首页
需求信息提交

非紧急情况,请点击发布更详细的需求信息